小編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重量級綜述,該綜述發(fā)表在Chemical reviews雜志上,影響因子高達47.928分,不僅僅影響因子非常高,該綜述對于細胞外囊泡的研究方法總結得非常全面,基本上目前EVs研究中用到的研究方法,這篇綜述都有介紹,十分詳盡!全文34頁,配有30個figures,參考文獻近300篇。通訊作者是哈佛大學麻省總醫(yī)院的Hakho Lee教授。無論你是外泌體小白還是老司機,這篇綜述絕對值得一讀!
該綜述的內容簡要介紹一下,包含:
IntroductionEV的形成、分子成分物理特征(電鏡、納米顆粒分析等)EV的富集方法(分為傳統(tǒng)的高通量方法,如超速離心、密度梯度離心、沉淀法、分子排阻法、場流分級法;新方法,如微流控法、非接觸法、免疫吸附法)EV蛋白的分析(首先分膜蛋白和內部蛋白;然后介紹分析方法,傳統(tǒng)法包括WB、ELISA、質譜等,新方法包括小顆粒流式等)EV核酸分析(分mRNA、miRNA和其他RNA、DNA分析等,還詳細介紹了核酸的提取方法)EV的臨床應用(主要介紹了其在癌癥的診斷應用,如成膠質細胞瘤、卵巢癌、胰腺癌、前列腺癌、肺癌、乳腺癌等;神經退行性疾病和急性器官損傷;及其治療上的潛力)總結
文章配圖選取幾個與大家分析,詳情請至外泌體之家論壇下載原文PDF進行研讀。
EV的形成與分泌
Microvesicle的形成機制
細胞外囊泡的主要類型
EVs的電鏡形態(tài)。abcd分別為掃描電鏡、透射電鏡、冷凍電鏡、原子力顯微鏡下觀察的EVs形態(tài)。
傳統(tǒng)EV分離方法的優(yōu)劣勢比較
EV的治療應用
該綜述摘要:
細胞外囊泡(EVs)是細胞主動釋放的納米級膜囊泡?;谄渖锇l(fā)生、大小和生物物理性質,可以進一步分類(例如外泌體、微泡)。盡管最初被認為是細胞碎片,并且因此被低估,但EVs現在越來越被認為是細胞間通訊、疾病診斷和預后循環(huán)生物標志物的重要載體。盡管極具臨床應用潛力,但由于對缺乏EVs的靈敏的制備和分析技術,所以在臨床轉化上仍有障礙。因此,亟需積極開發(fā)新的分子平臺以應對這些挑戰(zhàn)。預計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將對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產生深遠影響。該綜述旨在對EVs檢測及其臨床應用的新興分析技術提出全面和重要的概述。
參考文獻:
Shao, H., et al. (2018). "New Technologies for Analysi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." Chem Rev.
https://www.exosomemed.com/4324.h
文章來源于外泌體資訊網
To learn more about“Tumor”information
Please contact us further